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广泛性、分散性、来源多、增长快等污染特点,农田灌溉污水具有随机性、蔓延性、难监测性、时空变化性、污染滞后性和潜在威胁性等污染特点,我国农村往往这两种污水同时存在。因此,对两种混合污水进行处理十分必要。人工湿地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相比,具出水水质稳定、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建设及运行*、污染物去除效果好且兼具美学价值等优点,适合我国国情,尤其是满足农村污水处理要求。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且分布较分散,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污染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无动力,低投入、高效率、易维护的污水处理技术,作为农村散户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单元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基质及微生物协同作用促使污水中C、N 和P 的同步去除,且微生物的硝化/ 反硝化作用与湿地水生植物的生理生长特性密切相关,目前应用于农村散户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并不理想,存在效率低( 特别是冬季) 、易堵塞、经济价值低等问题。为此,本课题对四种基质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针对春夏秋三季和冬季分别构建了四种复合型( 景观型水生植物 + 蔬菜型植物) 人工湿地系统,以筛选出较优的基质类型、基质级配及适应于不同季节的复合型水生植物,这对于指导人工湿地的设计和提高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效能及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